
期刊简介
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传染病、 寄生虫病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包括临床各科内各种感染性疾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传染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交流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国际上有关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设有述评、专论、基础论著、临床论著、综述、讲座、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际交流、病例报告、会议纪要及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传染病(感染病)科医师。
钩虫病
时间:2024-12-05 17:15:18
钩虫病 (ancylostomiasis),是指感染钩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又名黄肿病、疳黄、黄胖病、黄胖、饕餮黄、黄肿、食劳疸黄。四川及江浙民间又称为懒黄病,?黄病,桑叶黄等。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症。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选用贯众,榧子,苦楝根皮,土荆芥,槟榔等;调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血虚弱者,用十全大补丸。并可用《串雅内编》加味绿矾丸。
钩虫病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钩虫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移行在小肠发育成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胃肠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钩虫病的辨证治疗
治疗钩虫病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选用贯众,榧子,苦楝根皮,土荆芥,槟榔等;调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血虚弱者,用十全大补丸。并可用《串雅内编》加味绿矾丸。